一、清洗方法
钾离子电极的清洗需根据污染类型选择针对性方式,核心原则是避免损伤敏感膜(含缬氨霉素的PVC膜),同时去除残留物。具体操作如下:
1.日常清洗
-去离子水冲洗:每次使用后,用新换的去离子水(或超纯水)冲洗电极,配合洗瓶或细水流轻淋敏感膜,避免强力水流冲击。冲洗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,切勿擦拭敏感膜。
-温和浸泡:若电极表面残留难溶物质(如盐类结晶),可浸泡于5%稀硝酸或专用清洗液中10分钟,随后用纯水冲洗干净。
-超声波清洗:针对顽固污垢(如藻类、微生物膜),每周将电极浸入5%硝酸溶液,用40kHz超声波清洗仪处理3分钟,利用高频振动剥离膜孔内颗粒。
2.特殊污染处理
-油脂或有机物:用0.1mol/L HCl或专用电极清洁剂浸泡数分钟,再用纯水冲洗。
-蛋白质污染(如生物样品):使用1%HCl配制的胃蛋白酶溶液浸泡清洗。
-硬垢堵塞(如碳酸钙、氢氧化镁):先用10%柠檬酸溶液浸泡10分钟软化水垢,再按上述步骤清洗。
3.物理清洗禁忌
-避免使用硬物(如砂纸、刷子)直接刮擦敏感膜,防止划伤。
-除非必要,否则不推荐使用有机溶剂(如乙醇、丙酮),因其可能溶解PVC膜。

二、储存方法
储存的核心目标是防止敏感膜脱水收缩或受潮腐蚀,具体要求如下:
1.短期储存(数天至数周)
-将电极浸泡在专用保存液中(如0.1mol/L KCl溶液),确保膜片湿润。
-若无专用保存液,可用去离子水清洗至电位值接近空白值(如25℃时约80mV),随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,套上保护套放回包装盒。
2.长期储存(数月以上)
-清洗
钾离子电极后,浸泡在0.1mol/L KCl溶液中,存放于5-45℃、相对湿度≤85%的干燥通风环境。
-避免阳光直射、高温或冷冻,防止膜材料老化或内部电解液结冰。
3.关键禁忌
-严禁干放储存,否则敏感膜会脱水导致响应变慢或失效。
-储存环境中不得含有腐蚀性气体(如氯气、硫化氢)。
三、活化方法
活化旨在恢复电极的选择性、响应速度和内阻稳定性,需根据电极状态选择化学或物理方式:
1.化学活化
-标准溶液浸泡:当电极对目标离子的选择性下降时(如受干扰离子影响),将电极浸泡在0.1mol/L钾离子标准溶液中2小时,通过高浓度离子环境恢复膜内活性位点。
-氧化层去除(针对重金属离子电极):每月用0.5mol/L盐酸浸泡30分钟,溶解表面氧化层,随后转入钾离子标准溶液中复性。
2.物理活化
-超声波处理:结合化学清洗后,用超声波清洗仪处理电极,剥离膜孔内残留颗粒。
-电位校正:活化后需用2-5种浓度梯度的钾离子标准溶液进行电位校正,绘制标准曲线,确保测量误差≤±2%。
3.活化周期建议
-日常使用中,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活化(化学+物理)。
-若电极内阻超过20MΩ(通过仪器阻抗检测功能判断),需立即活化。
四、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
1.避免机械损伤
-轻拿轻放电极,防止碰撞或剧烈摇晃导致内部电解液泄漏。
-更换电极头时,需缓慢拧下失效部件,避免PVC敏感膜严重凸出。
2.环境控制
-测量时保持环境温度在20-25℃,温度剧烈波动会加速膜材料老化。
-定期检查电极引线接口,确保连接紧密,防止接触不良误判为钝化。
3.记录与维护
-建立钾离子电极活化台账,记录每次活化的方法、时间及效果,优化活化策略。
-定期检查电极性能(如灵敏度、稳定性),若发现异常及时更换。